思南县:“七步”走好农村产业发展路

来源:贵州网  发布时间:2019-09-25 16:17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精准选择产业。建立县级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由县四家班子领导各自领衔推进1个农业产业发展,按照“加工规模大、基地规模大、发展潜力大,产业模式好、带动效益好、利益联结好”“三大三好”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市场需求、长短结合、粮食安全”要求,确立了全县打造生态茶、生态畜牧业、蔬果菌、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总体目标和10个重点品种具体目标。

  二是坚持精准服务,培训职业农民。立足产业发展和脱贫摘帽工作实际,围绕“农民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深入推进“三项行动”(“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人才+基地+经营主体+”精准服务、“科技特派员”),争取省市有关部门选派农业专家23名,面向县乡两级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的方式,建立人才库,入库人员达300名,选派乡镇农技专家109人。今年来,选派技术人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建议14个,帮助企业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5个,解决技术难题30个,线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3000余次,到乡镇开展帮扶指导2204余次,开展绿色高产高效、稻鸭共生、非洲猪瘟防控等技术培训2536人次。

  三是坚持资金整合,确保资金需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各个渠道的涉农资金,优化农业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产业革命纵深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实施种植、养殖产业扶贫项目131个,投入资金7372.95万元;争取实施2期常思共建园区项目、黄牛养殖项目、鹦鹉溪踏溪村蛋鸡养殖项目、邵家桥珠池坝柚子项目、“太湖猪”项目等5个东西部协作项目,涉及资金1200万元;申报“茶园贷”融资项目96个,拟筹资6400万元,已到位资金1905万元,农业资金投入实现大幅提升,有效保障了产业发展。

  四是坚持龙头带动,优化组织方式。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创建市级龙头企业12家,累计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46家(其中,省级19家,市级33家,县级有94家)。针对规范合作社建设,研究制定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实施方案,通过规范合作社运行、健全制度、创建示范社等措施,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目前,全县合作社企业达1200家,实现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是坚持品牌创建,注重产销对接。聚焦县内市场、对口帮扶市场和全国市场,推荐松花皮蛋、糟辣椒、泡椒、甜大蒜、思南花甜粑等5个农产品入驻北京贵州大厦,并组织10余家企业到北京、湄潭、苏州等地参加辣博会、茶博会、推荐会等宣传活动4次。积极利用“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共品牌,实施以“思南晏茶”“思南黄牛”为代表的“思南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今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3个,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8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3.04万吨,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达4个,有机认证农产品6个,“思南黄牛”于2019年1月17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六是坚持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深化“三变”改革,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到经营主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新建立覆盖所有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份额,进一步密切产业发展与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截止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农村“三变”改革村达312个,占全县涉农行政村(社区)的60%(其中贫困村24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89%)。

  七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按照五级书记抓农村产业革命的要求,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工程,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全面推行“五步工作法”。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共组织开展农村产业革命调研2次,研究制定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6次听取农村产业革命汇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思南县)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