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愿景 共创“四安家园”——铜仁市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创“四安家园”纪实

来源:贵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04 14:21

  自“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铜仁市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搭好“五桥”、建好“五家”,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坚持党委领导、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纵深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共创“四安家园”品牌,促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

  抓党建强治理,提升搬迁群众认可度,共建居安家园。一是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按照“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原则,采取“现有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包保联系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按照明责、赋权、扩能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析置街道和安置点所属街道机构改革,强化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目前,全市共建设124个“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安置点新成立党组织101个,实现安置点党的组织全覆盖。二是构建“三治”融合治理格局。坚持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效融合,依法组建社区居民理事会、调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组织工青妇、司法、公安等部门开办法律讲堂,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培育群众法律意识;组织社区党员群众开办道德讲堂,培育群众遵守公序良俗、崇德向善的道德意识。目前,开展先进典型宣讲403场次、爱国主义教育700余场次、法律宣传332场次。三是构建系统化智慧化服务格局。探索更加便民的服务模式,推行群众网上点单,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事后跟踪评论服务机制,及时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整合党建、公安、民政、就业、医保等现有系统,构建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的“智慧党群信息化系统”。深化“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打造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服务党群之家。

  抓就业稳增收,提升搬迁群众幸福度,共建业安家园。一是扎实开展技能培训。聚焦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在安置点开展实用就业技能培训。“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施培”,做到应培尽培,确保培训全覆盖,提升就业能力;依托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示范基地等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913期,培训搬迁劳动力5.9万余人次。二是充分挖掘就业岗位。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就业招聘活动。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发就业岗位,引进扶贫车间、“微工厂”和加工作坊、产业链进驻安置点,解决安置点无法外出的劳动力或大龄劳动力就业。通过劳务输出、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专场招聘会促就业等方式及开发保洁保绿、护河护路等公益性岗位,“立体化”促进搬迁劳动力就业。三是精准做好产业配置。充分利用安置点现有资源组建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实体经济,培育壮大社区经济。加强安置点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等载体建设,引进一批适合搬迁群众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和完善产业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搬迁群众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抓民生促发展,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共建身安家园。一是持续保障群众公共教育。加强师资力量配备,统筹调配安置点学校教师。积极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目前,共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学校78所,满足搬迁群众适龄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需求。按照“应助尽助”原则,统筹各类助学项目及社会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施教育资助。依托“四点半课堂”“工匠学堂”等阵地建设,让教育回归社区,让工匠精神、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二是持续保障群众医疗卫生。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安置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巡回医疗制度,定期组织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医务骨干到安置点开展医疗服务。通过新建、改扩建、区域内常设医疗卫生机构就近就地覆盖等方式,全市144个安置点共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896人,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三是持续保障群众健康生活。通过做好安置社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工作,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推动计生服务进社区,加强对辖区内育龄妇女的跟踪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临时救助、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抓思想保和谐,提升搬迁群众参与度,共建心安家园。一是开展感恩教育进社区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新市民夜校”等平台,积极开展搬迁群众感恩教育。以“铜城仁者—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通过每户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等方式,教育群众牢记社会主义好,感恩党的好政策。目前,开展感恩教育1213场次、市民意识教育803场次,评选文明家庭1012户,勤劳致富模范843人,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64710户。二是开展公共文化进社区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围绕“感恩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按照每季度送一场演出、送一场电影、一堂文化讲堂、一场读书活动的标准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目前,全市移民安置点共开展文艺演出1005场次,公益电影放映768场次,文化讲堂813场次,读书活动625场次。三是开展民族传承进社区活动。在安置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配套建设文化广场、风雨桥、钟鼓楼等具有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和文体设施,以楼栋为单位组建鼟锣队、花灯队、金钱杆队、土家摆手舞队等民族文化活动队伍,因地制宜建立“乡愁馆”“乡愁苑”“乡愁走廊”“乡愁情缘”,保留民族文化记忆。通过绘画、音频、视频等艺术形式,传承和保护搬迁群众的民族文化,让珍贵的民族文化在安置社区和搬迁群众当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共铜仁市委组织部 罗骐)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