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四举措”建设搬迁群众“业安家园”

来源:贵州网  发布时间:2021-02-23 15:44

  成立专班“助”。抽调人社、移民、乡镇(街道)等工作人员成立服务搬迁群众就业工作专班,建立“周报告”及动态监测制度。按照“楼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要求,组织党员下沉网格开展拉网式排查,利用春节“黄金窗口期”及时摸清劳动力底数,了解搬迁群众就业意愿,抓好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岗位推送,动态建好搬迁群众就业台账。按照“人岗相适、精准匹配”原则,针对性介绍和推荐就业岗位,确保“一户一人或多人就业”。截至目前,县内安置点搬迁16169人,有劳动力8634人,解决就业7926人。跨区域安置点搬迁23262人,有劳动力11901人,解决就业11472人。实现搬迁家庭“零就业”动态清零。

  强化培训“谋”。整合搬迁安置点实训阵地、培训师资等资源,搭建安置社区就业服务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原则,对搬迁社区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全覆盖,拓宽就业门路,推动搬迁群众由“普工”变“技工”实现就业。按照“社区+企业+搬迁群众”模式,由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牵头,对接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入企就职。2020年以来,累计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4933人次,其中创业培训485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280人次,其他培训1168人次。

  岗位开发“促”。由人社、财政、扶贫等部门牵头,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务工、大力挖掘开发县内园区、企业岗位、新增或调剂公益性岗位等渠道,正确引导搬迁群众就业,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至少一人以上就业”。目前,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77人,开发就业扶贫援助岗位安置284人,扶贫车间吸纳201人,扶贫基地吸纳468人。

  积极引导“创”。各安置点结合产区优势,按照群众“一户一策”产业发展需求,对搬迁群众实行到点到户帮扶,同步建好用好扶持台账。通过落实特色种养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收益等形式,多渠道提高搬迁群众产业收入。同时,按照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场地免租、创业无息贷款等补贴方式,加大对自主就业的技术指导及资金帮扶,从根源上化解搬迁技术户就业“难题”。目前,引导群众自主创业138人。在安置区引进扶贫车间12个、扶贫基地13个,依托产业园区企业提前在安置点周边谋划21个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李鑫)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