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亩大坝成为带动普安产业结构优化新引擎

来源:黔西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20 00:52

  脱贫攻坚战鼓疾,夏秋决战战犹酣。

  普安县在脱贫攻坚中,以500亩大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经过从初春到盛夏的耕耘,而今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

  普安山多平地少,500亩以上大坝仅有8个。这8个大坝,如今成为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引擎。按照“五步工作法”和“八要素”,普安县委、县政府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抱团发展。

  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项目分红收入等,让当地的群众收入大增,荷包渐鼓。说一千遍不如亲眼所见,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从当初的观望甚至反对,到而今的大力支持与主动参与,其实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带来的观念的转变。观念一变,内生动力就出来了。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坝是一篇锦绣的文章,这些长期耕作传统农业的坝子,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走出增收新路子。

  德依大坝——

  生态稻鱼养殖稻花香鱼儿跃百姓笑

  8月6日,记者在普安县青山镇哈马村德依大坝上眺望,蓝天白云格外清朗,夏日微风轻轻吹过,大坝中秧田绿浪翻滚,红米稻花香飘阵阵,水田中鱼跃虾戏土鸭嘎嘎,村民穿过阡陌劳作其间,美丽田园风光中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简直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实施这个项目后,我们几头得钱,效益翻了好几倍呢!”顶着烈日,当地村民黎应权正在进行田间管护,“我家在坝子中有0.7亩多的田,今年流转给公司搞生态稻鱼养殖,然后来坝上务工,一天100多块的工资。”

  黎应权说的项目是德依坝子稻鱼茶旅综合种养项目,是普安县在500亩大坝产业结构调整中,经过多方论证后因地制宜推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将德依坝子上方的哈马村马家坪古茶树群、坝子中的几百亩水田沼泽充分利用,种植高附加值的红米,喂养稻鱼稻鸭和小龙虾,同时借助立体生态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旅游。

  “黎应权家是精准贫困户,有5口人,以前从事传统农业收入低,今年5月到基地务工以来,光工资老黎就得了一万多元,他老伴刘红会得了5300多元,田地流转收入又得了400多元。”青山镇副镇长郭文升说,这个项目实施后,老百姓很快就脱贫增收。

  龙学英家居住在哈马村大寨组,有7口人,精准扶贫户,以前以务农为主,今年5月在基地务工以来,工资收入1900元,流转田地0.71亩得了420多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张治洋,51岁,家住哈马村德依组,家有7人,精准扶贫户。今年5月在基地务工以来,工资收入2125元,其妻陶应粉工资收入2300元,流转田地0.91亩得了540多元。

  谭林茜家也住德依组,一家4口人还未脱贫,今年5月起在基地务工,工资收入1630元,把自家0.61亩田流转得到流转费360多元。

  郭文升说,德依坝子稻鱼茶旅综合种养项目覆盖青山镇哈马村14个村民组,带动农户883户4032人,其中精准贫困户110户460人,目前老百姓增收已经初见成效,到年底增收将更加明显。

  “农户收入有几项:一是土地按照600元一亩获得流转收入;二是务工收入,农户在基地务工一天工资都100元以上;三是田地产出的稻谷收入,公司按照保底价5元一斤收购;四是基地产出的稻鱼、稻鸭和小龙虾,公司都分别按保底价收购;五是基地农户还将获得基地的利润分红。”郭文升给记者介绍,目前仅工资一项,基地已用工7600余个,发放工资90余万元,这让当地农户的荷包鼓了起来。

  德依坝子稻鱼茶旅综合种养项目,按照“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共建,龙头是贵州龙游胜景生态农业种植观光园,该企业在稻鱼茶旅项目中负责资金、技术、运营、管理、市场,带动当地老百姓实现资源变资产,降低风险增加收入,该项目预计陆续投入1000万元,目前企业已经投入460万元。

  站在坝子高处向下看,大坝中用茶树种出来的“中国古茶树之乡”几个硕大的绿字非常显眼,引得不少到马家坪看古茶树的游客纷纷驻足欣赏。坝子中务工农户正在进行日常管护,一派繁忙景象。在稻田深处,普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执法大队大队长、水产师黄仕洪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大坝中已经栽种优质红米稻430亩,在稻田中投放鱼苗2万尾,在大坝中无法耕作的12亩沼泽地投放能繁小龙虾种虾1000斤,放养土鸭5000只。”据黄仕洪介绍,根据目前基地的情况,预计年生产优质红米150吨,米糠70吨,产值314万元,年可生产无公害鱼58.5吨,小龙虾30吨,鸭4吨,渔业综合产值303.5万元,同时可实现旅游收入年均200万元。

  “这个项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扶贫效益都比较明显。”普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德依坝子稻鱼茶旅综合种养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突出,项目实施完成后,每亩综合产值将突破1万元,是传统农业的4倍,可以给当地农户户均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350.8元,贫困户第一年户均直接增加经济效益7095.8元,第二年以后户均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986.8元。同时第一年就给哈马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第二年以后每年增加10万元以上。

  泥堡大坝——

  500多亩油葵美了山水鼓了荷包

  8月4日,普安县楼下镇泥堡村泥堡大坝连绵不绝的油葵花在阳光下开得正盛,这成为楼下一道美丽的风景。楼下镇的干部说,这道风景是产业结构调整“调”出来的,不仅看起来非常美丽,账算起来也非常实在。

  楼下镇泥堡大坝是普安县的500亩大坝之一。记者和楼下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华一起到坝区深处,路上张华说,泥堡大坝种植连片油葵是由当地的种养殖大户顾维权带动种植的。

  车直接开到大坝中央,密密麻麻的向日葵开出金黄的花朵,连绵不绝,从中心向四处延伸,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夏日“花海”。

  “花海”深处,一男子正在检查油葵的长势,看见我们走进基地,老远就和张华打起招呼:“张主任,你们来啦,我正要找你们呢!”

  他就是顾维权,老家在楼下堵嘎村,因为是干居民,没有土地没有山林,人口多,收入少,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扶贫。2015至2016年他开始在邻县种植中药材,两年赚了200多万元。2017年他就回到泥堡注册普安县云泉种养殖投资有限公司,在泥堡村和坡脚村等地带领农户搞产业。

  顾维权介绍,今年大坝产业结构调整,楼下镇政府让他把油葵产业落户到了这里,“油葵用来榨葵花籽油的,和日常吃‘零嘴’的向日葵有很大区别。”

  2019年,顾维权从3月开始整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560亩,5月开始播种,7月中下旬就开始大量开花结籽。“油葵的生长周期就是90至100天。”

  站在油葵地里,顾维权查看着油葵开花结籽的情况,“这些葵花花朵直径达到了35厘米,很不错。今年要是前期不干旱,长势还要好。”顾维权说,今年种得早的有一部分已经采收,种得晚的,正在开花。

  “今年搞晚了点,只能种一季了,按照正常年份,每亩一季就能产油葵500至600斤。”顾维权说,他已经买了油葵榨油的设备,将500多亩油葵榨成食用油。

  “油葵出油率高达50%,目前1斤葵花籽油要卖16元,一亩以榨油240斤算,一季产值就是3840元。”顾维权说,从明年开始,他将每年种两季,每亩油葵加工后产值将达7600元。同时,油葵的油渣是上好的饲料和肥料,附加值较高。

  “种油葵比种传统的玉米等农作物要划算得多。”张华说,泥堡500亩大坝改种油葵后,带动了146户贫困户,其中泥堡村就有96户。

  “贫困户收入分两部分,一是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二是在基地务工的收入。”顾维权说,在油葵基地务工每天70元,常年有36人务工,今年4个月已经累计发放工资7.6万元,每户增收21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来务工的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看到油葵的效益不错,目前村里面不少人都纷纷申请参与种植,顾维权说,他将指导附近村民种植,同时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负责收购,“每亩油葵种两季卖干葵花籽的话产值在3000元以上,而每年2季的成本在700元左右,增收效果比传统的农作物明显。”

  曾经的贫困户如今脱贫后,先富帮后富,顾维权正带领泥堡的100多家贫困户,借500亩大坝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做起了产业文章,美了一方山水,鼓了百姓荷包。

  窑上大坝——

  516亩茶叶苗圃孕育产业新希望

  整地的整地,插苗的插苗,浇水的浇水,盖网的盖网,在普安县新店镇雨核村窑上坝区,300来个工人分布在多个区域,忙得不可开交。这是8月5日下午,记者在窑上500亩大坝中茶叶苗圃中看见的景象。

  “茶产业是普安县的‘一县一业’扶贫支柱产业,今年仍将新植5万亩。”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甘正刚说,这个苗圃基地,就是为县里提供茶苗而建的。

  以前窑上大坝,多种传统的玉米,农民辛苦一年,才基本够上成本。而茶叶苗圃刚刚建设还没有几个月,当地老百姓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变化。

  “现在好哟,我家把1.5亩土地流转给苗圃基地,得了675元,然后我和爱人到苗圃务工,每天工资是100元,一个月就能收入5000多块钱。”苗圃中,经过培训的李国珍正在起好的垅上飞快地插着茶苗,他家光是土地流转收入就比以前种地赚得多。

  李国珍是雨核村窑上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个孩子在上学,每年都是入不敷出。自从家门口建起了苗圃后,突然觉得钱好“赚”得多了。

  和李国珍一样,在雨核村有236户农户。这些农户都是将土地流转给苗圃基地的农民,包括了窑上、中心、对门、铁厂四个组,其中精准贫困户有41户191人,大家都说这个结构调对头了,比以前种玉米好得多。

  “肯定好得多!农户收入成倍增加,一是土地流转收入,236户农户流转516亩,支付了23.22万元流转费,4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977元。”在苗圃基地,负责人陈虎算了一笔账,他说第二就是务工收入,农民家门口务工每天100元,从2018年11月基地建设以来,每天平均都是二三百人上工,年户均增收20000元不成问题。

  这些是直接收入,苗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土地流转户”的模式,村级合作社每年按每亩苗圃分红300元,一年收入突破15万元,村里用这笔钱的60%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一户一人就业,户均增收546元。

  “而把这个苗圃基地做起来,主要靠龙头企业带动。”甘正刚说,窑上茶叶苗圃基地的实施,龙头是贵州省金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出资、管理、技术指导等,具体实施育苗工作。而雨核村成立村社合一的新雨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实施、组织社员务工等,在项目实施中实现多方受益。

  站在苗圃基地远眺,黑色遮阳网覆盖下的苗圃依山势起起伏伏。

  记者随意掀开一个棚,走进一看,平整的苗圃中一片绿色。

  “茶苗的根长得不错,有的已经开始抽薹发芽。”据苗圃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根据普安县种植需求订单,培育黔湄601、云大等大叶茶466亩、白叶一号营养袋苗50亩,可出合格茶苗7千万株左右。“这些苗都是为县里做大茶产业提供茶苗保障,没有市场风险。”

  甘正刚说,目前规划的苗圃中茶苗扦插已经完成70%左右,预计在今年10月至11月左右就可以陆续出苗。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