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话丰收——毕节市蔬菜产业发展侧记

来源:毕节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20 09:27

八月的毕节,田间地头处处是农人忙碌的身影,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在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万亩蔬菜基地里,一棵棵绿油油的白菜长势喜人,务工群众正抓紧时间采收、打包、装箱……

同心社区是草海镇蔬菜种植的核心区域,依托优质的土壤条件,该社区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了4000亩白萝卜、2000亩白菜、1500亩莲花白,以及1500亩其他产业。

2009年,社区居民卯昌举等人联合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组织——威宁县草海镇蔬菜合作社。最初以每亩每年400元的标准向群众流转土地,之后流转费增加至每亩每年800元,并每年递增50元,直至1500元封顶。同时,吸纳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解决部分群众就业问题。

“在我们基地务工,最多的一天可以拿到300元,最少的也有80元。”合作社理事长卯昌举说,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天要运输120吨蔬菜销往上海、广东、东南亚等地,去年卖菜创收3000多万元,“今年种植面积扩大,收入肯定也会增加!”

近年来,面对产业带动不明显、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迫在眉睫等问题,威宁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强日照、大温差的自然条件优势,在产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宜蔬菜种植的乡(镇、街道)打造了6.5万亩以“三白”为主的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其中环城周边2万亩,其他乡镇4.5万亩。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威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除去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将利润的55%平均分配给6.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保人均享受一亩基地分红。此外,相关乡(镇、街道)负责组织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到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务工,安排住宿和统一管理。每天80元的工资,满1个月以上的每人每天奖励20元,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确保6.5万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同时,威宁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建设为契机,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技术,在产品质量上再下功夫,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做好充足准备。

无独有偶。近日,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永丰村和永兴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也迎来了丰收,100余亩莲花白上市。

“莲花白是今年4月种的,长得很快,一年种3季都没问题。”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周海东说,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基地,获得土地流转费后,又在基地务工,获取劳务费,双方实现“共赢”。

现在,只要接到订单,周海东就会立即组织村民采收莲花白,经过筛选、称重、装箱后,运输给订购商。“我已经和黔西一家蔬菜收购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周海东说,只要打开销售渠道,接下来,他会朝着扩大种植规模的方向发展。

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七星关区将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精准选择产业,落实“一坝一策”,围绕茶叶、刺梨、蔬菜“532”产业规划,全面落实毕节大白萝卜、白菜、莲花白、大蒜、青菜“52122”夏秋规划种植,实现大球盖菇“宜种则种、应种尽种”,推动产业选择更精准、培训农民更全面、技术服务更专业、资金筹措更有力、组织方式更有效、产销对接更顺畅、利益联结更完善、基层党建更夯实。

蔬菜种植是毕节的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近年来,毕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辣椒、香葱、白菜、萝卜、甘蓝、南瓜六个蔬菜品种。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种植蔬菜(除去辣椒)226.34万亩,根据《毕节市蔬菜产业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 年)》,今年底要实现蔬菜种植面积达37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600万吨,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建成设施配套、生产稳定的蔬菜标准化基地50万亩,带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400万亩,贫困户户均蔬菜种植面积达2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700万吨、综合产值达250亿元,年覆盖贫困人口42万人。

纵观全市蔬菜产业“作战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

如何抓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解决好“短平快”的问题,坚持以县统筹产业发展,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因地制宜发展白菜、白萝卜、莲花白、豌豆尖、香葱、食用菌及大蒜、生姜、韭菜等“短平快”作物;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大力推广“农投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用好“三变改革”经验,盘活贫困群众的资源、资产、资金,建好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易地产业扶贫和易地就业扶贫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解决好怎么销的问题,既要立足内销,推动农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电商、进医院、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时也要拓展外销,加快推进毕节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扩大迪拜、越南等出口市场,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眼下,全市蔬菜产业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走在脱贫攻坚前列,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徐冰洁 周 芬)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