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走出深闺人人知

来源:龙晓慧  发布时间:2021-10-28 23:00

  天柱县,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创造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底蕴厚重、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门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十八寨歌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月牙镗”……这些丰富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人熟知;这些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天柱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保护:留住非遗的“根”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天柱县非遗保护的亮丽成绩。

  该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2人、州级11人、县级72人,有贵州省民间艺人27人。

  这一切都得益于天柱县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近年来,该县相继出台了《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指导性保护文件,将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用于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

  同时,以活态保护为核心,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土壤和条件为目的,分期分批重点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的村寨和县级民族文化村寨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实现一寨一策、一村一档。分期分批对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如风雨桥、宗祠、民族歌场、斗牛场等。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数字化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归类整理形成统一、规范、系统的纸质档案和信息数据库。相继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守护精神家园》《非遗印象》等非遗系列丛书。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至2020年,天柱县获得各级非遗专项经费259.5万元。有了资金保障,一些濒危项目得到了及时抢救保护并恢复了生机。

  传承:融入非遗的“魂”

  2016年6月,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向大众集中展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该县利用春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举办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非遗正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了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了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中。

  目前,天柱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4处、州级5处、县级135处,有省文物局备案博物馆2家,民族特色村寨25个,有9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县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7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建立了坌处中学、竹林中学、高酿中学、溪口小学等15所传承基地和民间歌谣传习所并挂牌。

  与此同时,该县利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天柱十佳技艺师”等技能大赛平台,激励传承人、工艺大师提高技能,发现和培育更多有发展潜力的传承人、工艺大师。引导和扶持各级传承人建立微型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推出一批工匠、工艺大师等,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可持续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发展:打响非遗的“名”

  2021年6月1日,天柱县举办全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很好地将非遗通过国家、省、州级30余家媒体进行了精彩展示。

  近年来,天柱县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文化展演,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揭开了非遗的神秘面纱,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走进大众,成为该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

  坚持保护传承是根本,不断融合创新是关键。天柱县用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十八寨歌节”这张名片,联合湖南靖州和我州锦屏共同打造“四十八寨歌节”节日文化品牌;积极鼓励和扶持社节、邦洞四月八歌节、甜粑节、滚山坡节等节庆与民俗活动;办好《天柱文化遗产》《金色天柱》《清水江》等文化刊物;建立国家级项目资料数据库平台。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金凤山、一线天、六十丈洞瀑布群等险峻秀美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四十八寨歌节”等民族歌会余音缭绕;历史悠久、瑰丽奇异的家祠文化独具特色,吸引众多国内外学者和名人前来采风探古。天柱县的非遗文化正走出“深闺”,走向世界。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